当前位置: 首页 > 文学/随笔, 生活/随想, 读书笔记 > 正文

浅谈阳明心学

一、缘起

源于在极客时间上看到的一个公开课《技术领导者如何提高心力》,多次学习,始终收益匪浅。于是打算再深入了解下关于心理方面的知识。起初看了部分阿德勒关于个体心理学的书籍《自卑与超越》,这本书从自卑与优越两个对立的角度,讲述了个人在不同人生阶段的心理形成与发展状况。不过遗憾的是,由于这类西方式的讲述往往带着“生理性”的分析表达,让我在有些方面理解还是略有吃力,所以至今还没读完。

于是想看看东方式的相关论道,就找到了郦波教授《五百年来王阳明》的视频讲解和度阴山所著的《知行合一王阳明》,故事异常精彩。不过也谈不上大彻大悟,在此也是结合自己的经历,浅谈几点自己感触颇深的吾“心”之道,自醒反思。

二、泛海,悟道

险夷原不滞胸中,何异浮云过太空?

夜静海涛三万里,月明飞锡下天风。

讲起王阳明的龙场悟道,也不得不说他所经历的坎坷。而这首《泛海》也正是在他受尽磨难之时所作。面对世俗的不得志,面对生死危刻之时,他并没有气馁,而是用滔天海阔之胸襟,客观、坚毅的面对,用平常心生活,韬光养晦,胸怀天下之志,继悟圣人之道。

一个人能有多大的格局,从当他面对人生磨难之时,所展现出的最纯真的处世心态就可以看出来。而生活在当下平常世俗之中,可能并不总是存在人生艰难之时,但类似的,格局也表现在你眼里能容下多少世俗之人、之事。不要愤世嫉俗,也不要郁不得志;不要去得罪人,也不要说长道短;保持平常心,不以物喜,不以己悲。想起丰子恺先生那句淡然处世之道“凡事顺其自然;遇事处之泰然;得意之时淡然;失意之时坦然;艰辛曲折必然;历尽沧桑悟然。”

“圣人处此更有何道”。优秀的人有一种品质是总会反思这是不是最好的方法,还有没有更好的方法。在工作之中,面对各种问题,我也会经常问自己“还有没有更好的做法?”。也会要求我的组员们在工作中要“总有你想不到的更好方法”,对技术保持敬畏之心,讲究细节,追求更好,追求完美。圣人王阳明也有类似品性,在遇到困难时会反问自己“如果圣人遇到了这个困难会怎么处理呢?”常以此反思,而终悟“圣人之道,吾性自足,向之求理于事物者误也”。

不动如山,心外无物。遇到事情“不动心”,而不动心也就在“只在此心动与不动之间”。强大的心力展现,也就在于此——不动如山,心外无物。它是一种更大的价值存在,体现着一种担当,一种博大的胸怀。

所以,心即理。心是本心,心之本体,非肉体,也非视听言动。就人而言,心是人一切行为的主宰,“天下无心外之事、无心外之理”。宇宙万事万物之理与内心之理一致,所以,向内悟心,即向外之理。

三、志不立,天下无可成之事

“志不立,天下无可成之事。虽百工技艺,未有不本于志者。今学者旷废隳惰,玩岁愒时,而百无所成,皆由于志之未立耳。故立志而圣,则圣矣;立志而贤,则贤矣;志不立,如无舵之舟,无衔之马,漂荡奔逸,终亦何所底乎?”

先生在龙场立教条以示诸生:“立志”“勤学”“改过”“责善”。立志是最重要也是最基础的,贯穿着为学的全过程。有人讲,人生会经历两次降生。一次是身体的出生,二次是精神的觉醒。而立志就是那灵魂的开窍觉醒之时。古有曰“有志者,事竟成”,志不立,则事不成。孙中山先生有“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”之志,毛泽东豪言壮志“数风流人物,还看今朝”。

在大四实习那年,读到李笑来的《把时间当作朋友》,他讲到自己开悟之时那会儿自己27岁。而这本书也让我毛骨悚然略有开窍,懂得了些许未知的道理,记得我曾写道:“时间这战场,其实是与自己的一场长跑,而比的,则是心智的较量。当你带着向死而生的理念,认真地生活,感受存在的乐趣,你就会懂得时间的价值。”

而随着时间的推移,现实中更多的,是慢慢被自己麻痹,温水煮青蛙。诚然,我们普通人,很难有什么人生大志。就算当时有,也会因为日常的各种琐事,慢慢遗忘,意志不坚定。所以,学会总结,有时候走得太快了,就停下来,想想自己的初心是什么?为什么要出发?这一路的得与失,自己内心深处的成长与感悟。走得慢不要紧,重要的是,还在路上,还朝着那个方向。

四、常快活,是真功夫

郦波教授讲阳明先生常有个口头禅“常快活便是功夫”,我想这也是先生的处事心态吧。这种乐观的心态,也让他能够不以物喜,不以己悲,面对困难之境,而保持积极的心态。俗话说,悲观者往往正确,乐观者往往成功。而悲观还是乐观,不在于外物,而在于你的内心,取决于你用什么样的心态来面对。

回顾王阳明的日常情境,先是拖裤鞭杖之辱,而后流放被追杀而投江,以及后面每每危急之时依然常乐于讲学之中,可见他的乐观积极的处事心态。孔子讲,从心所欲不逾矩。在生命的整个过程中,无论经历了什么,都要保持乐观的心态,对待身边的人和事。

一个人在面对自我的负面情绪,以及生活中的打击时,依然保持乐观阳光,这需要经过岁月的历练,和真正的修为与领悟力。当负面情境来临时,不妨尝试对负面影响无动于衷,不予回应,它们就无法真正碰触到你。庄子曾用“呆若木鸡,战无不胜”来形容。禅宗亦有“见怪不怪,其怪自败”之说。

郦波教授讲,现实中人生的终极价值指归无非是:欲望、情绪、习性。而儒、释、道,分别解决了一个问题:儒家解决习性的问题,道家解决欲望的问题,佛家解决情绪的问题。

五、天泉证道之善恶

有善有恶意之动

无善无恶心之本

知善知恶是良知

为善为恶是格物

在王阳明的晚年,其心学得以突破升华,也即“天泉证道”这四句教。郦波教授认为,前两句是世界观与人生观的合一,后两句则是人生观和方法论的合一。心之本体,心即理,是判断善恶的标准。但善与恶,也在人的意念之间。但因本人愚昧,还没有深入理解到这四句教,故先在此铭记,以示自醒反思。

最后,望能够用王阳明箴言以求寻悟内心的“圣人之道”:

你未看此花时,此花与汝同归于寂;你来看此花时,则此花颜色一时明白起来。



这篇博文由 s0nnet 于2021年07月10日发表在 文学/随笔, 生活/随想, 读书笔记 分类下, 通告目前不可用,你可以至底部留下评论。
如无特别说明,计算机技术分享发表的文章均为原创,欢迎大家转载,转载请注明: 浅谈阳明心学 | 计算机技术分享
关键字:

浅谈阳明心学:等您坐沙发呢!

发表评论

快捷键:Ctrl+Enter